首页 > 常识 >

佛戒是哪十戒(佛教礼仪)

2024-12-01 11:30:01

佛教起源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

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与中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尤其是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但是这两个文明古国“礼”之产生的原因却是一致的,都是从原始宗教形式的祭祀而来。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某些不可抗拒的现象,认为有一个神在主宰着,只要对这些神进行祭祀,就能够获得好处。举行祭祀就需要有一定的规矩和动作,这种规范的动作就是最初的“礼”的形成。

在印度。最初的“礼”也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大约在公元前 15 世纪到公元前 10世纪时。印度出现了著名的“四吠陀典”,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等三大纲领。其中《沙摩吠陀》意译为歌咏明论,即是“礼仪美言智论”之意。《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第十二个领说“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长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出首陀罗。”因此,对每一个种姓的行为都作了极不公平的规定,这种“礼”的规定长达数千年之久。不过,到公元前6 世纪左右佛陀出世、六师等沙门思潮的兴起,都公然反对种姓制度。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的不合理的制度之外,同时也吸收了其中一些仍然有用的礼仪。从而形成了独立而又系统的“佛教礼仪”。及至佛教传人我国,中国人便用自己的尺度“礼”来衡量能否接受这外来的文化,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适应,与儒家文化相接合,能够接受的就全部接受,不能够接受的就进行改革,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礼仪。

佛教礼仪


1. 称谓。佛教在各国的教制、教职不尽相同,称谓也不完全一致。如泰国有僧王,但别国则没有。我国寺院中主要负责人称“方丈”,即“住持”;负责内部事务的称“监 院”;负责对外联络的称“知〞,他们可尊称为“长老”“高僧”“大师”“法师”。佛教徒中出家的男性称“比丘”,简称“僧”,俗称“和尚”;出家的女性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凡出家的佛教徒必领剃除须发,披上袈裟,称为“披剃”。僧尼一经“披剃” ,即人住寺院。开始过与世隔绝的生活。

2.合掌。也叫合十。这是教徒间或与他人见面时行的一种礼。合掌时,要肃立,两脚掌成外八字,脚后跟相聚两寸(前八后二)。两手掌相合,十指并拢,不可参差分高。或中空弯曲,这是表示统一圆满。手臂革着身体,手肘成 45 度倾斜。手掌不需要靠着胸部,两掌心间略虛,以轻松、自然为原则。日光垂视,不吃力的注视着中指指尖,身心合一。身体稍微向前倾,表示谦虛、恭敬,脸部肌肉、眼脸放松,心中只存着一念:我在合掌。

3. 问讯。这是教徒间或向他人问讯时遵守的礼仪。其意义表示谦虚、诚恳、恭敬。问询时,要虔诚地合掌,集中注意力,目光注视中指指尖,放松身心。弯腰约90 度、颈宜直、头不可垂下,表示谦虚的、诚恳的问候、请示。起来时,手结定印,即是以左手三指包右手三指(右内左外),两大拇指尖相触,两食指指尖相合、竖直。手掌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

4. 拜佛。意义在手以恭敬心表示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和感恩。以忏悔心忏悔业障,承认自己往昔所造的种种罪孽,而诸障消灭。其方法是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足巨离约八寸。日光则注视两手中指尖。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脆下后,左掌随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许。脆拜时,额头于双手间着地,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高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將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5. 顶礼。是向佛、菩萨或上座行的礼。行礼时双膝跪下,舒两掌过额头承空,头顶印地,以示头触佛足,牛恭毕敬,可谓五体投地。

6. 朝山。是指佛教徒到名山大寺去进香拜佛。小乘佛教徒进入寺庙时须脱鞋。进殿只朝拜释迦牟尼佛像;大乘佛教徒进人寺庙可不脱鞋,进殿除朝拜佛祖外,还要朝拜弥勒佛、观世音以及三世十方众佛和菩萨。

佛教教规

1. 五戒。即不可杀生、不可偷盗、不可邪淫、不可安语和不可饮酒。

2.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曼,好香涂身。不歌舞视听,不坐高广大床,过年不食。不蓄财宝。

信众礼仪

1.入寺。人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人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奇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放置。

2. 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 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领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 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项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神、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如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 法器。寺中钟鼓鱼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 听经。随众礼拜人座,如己后到,法师己经升座,领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人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主要节日

1佛陀日。即“哈舍会节”。又称“维莎迦节”,时间在公历 5月间的月圆日。这是指佛的诞生、成道、涅粲合并在一起的节日。节日中,一些佛教盛行的国家要举行全国性的大规模庆祝活动。

2.佛诞节。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辰的节日,时间在每年的4月8 日。相传释迦牟尼出世后即会行走。东南西北各走了7步,步步生莲花,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随之空中天女散花,异番醇郁,并有九龙喷出香水为佛祖浴身。从此,佛诞节又称“浴佛节”。信奉小乘佛教的东南亚国家和我国西南的偻族地区又将这一节日称为“泼水节”,在泰国则称为“送干节”中国汉族地区的大承佛教定此节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小乘佛教则定此日为公历4 月中旬,具体日期不固定。泰国的送干节时间为公历4月13-15日;我国傣族地区的泼水节是按照傣历新年来确定的,约在公历 4 月13 日左右。节日的主要活动是举行隆重的浴佛仪式,用香水淋酒佛祖的全身。节日这一天。信徒们还要举行斋会,吃阿弥饭(即鸟米饭),有放生的习俗。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傣族地区在节日中人人们还要相互泼水,表达良好的祝愿,并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3.涅架节。这是释迦牟尼逝世的纪念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这一天要举行“涅槃法会”,通《遗教经》。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灯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