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什么(“半江瑟瑟半江红”到底是在说什么?)

2024-11-01 09:15:03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在赴任杭州的路上写过一首《暮江吟》,是七绝诗中描写景色的佳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了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一道残阳铺洒在江面上,夕阳斜照,波光粼粼,江面倒映着夕阳的红和青山的碧,嫣红翠绿宛如一幅水中油画。会背这首诗的人不少,但有意思的是这诗中里有一个词大多数人可能从来没有注意过它,这个词就是“瑟瑟”。“瑟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熟悉语文的朋友可能还记得“瑟瑟”在小学课本上的解释是:“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这可和大家所熟悉的瑟瑟发抖等词语一点都不一样,那么为什么“瑟瑟”是青绿色呢?

在现代汉语里面和绿色接近的词有青、碧、苍…… 可没听过形容绿色的词语里有“瑟瑟”啊?确实关于“瑟瑟”表绿色的用法在文学作品上很少见,最主要还是集中在唐代时期,同样也是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中“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茶”,也可以说是绿色的茶粉在水中沸腾。有一种研究认为“瑟瑟”其实应该是个音译词,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沙发、咖啡、可乐一样,他们分别对应sofa、 coffee、 cola了这几个英文单词,那么和“瑟瑟”对应的词是什么呢?

这个词当然不会是英语,而是波斯语。唐代的波斯语我们当然已经听不到了,但是可以用现在的波斯语作为参考,大家可以听一下今天波斯语中“玻璃”这个词的发音,也可以再找一下“瑟”这个字中古时期汉语的拟音,发音非常接近“sat”。最接近的现今大家生活的是可以找身边会说粤语的朋友读一下“瑟瑟”大概就能明白,古汉语“瑟瑟”的发音和波斯语中“玻璃”一词两者的发音非常相近,这样有没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么这个来自波斯的“瑟瑟”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在成书于唐代的《周书》和《通典》当中对“瑟瑟”都有记载:“……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国也,多大真珠,颇梨、琉璃,水精、瑟瑟……”看文字好像不是很明白在说什么,那么尝试读一下就能发现,大概就是说波斯、都宿利几个地方,有很多珍珠、玻璃、琉璃、水晶、瑟瑟。《旧唐书》当中也记载了高仙芝在天宝九年(750)征讨石国时的收获:“破石国获大块瑟瑟十余石、真金五六驼……”这些资料都表明“瑟瑟”应该是一种珍贵的宝石,而根据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的薛爱华分析“瑟瑟”应该是指天青石或者方钠石。

天青石顾名思义,原石一般呈浅蓝绿色或蓝灰色,自然界发现一般以厚板状或者柱状晶体为主,呈现透明状,有着玻璃般的光泽。方钠石也通常呈现浅蓝色,在自然界中很难有大块的结晶体,一般也呈现玻璃光泽,看起来要比天青石更加油润光亮,在现代宝石届中也常常作为青金石的替代品出现。那为什么考证说“瑟瑟”可能是天青石或者方钠石呢?毕竟蓝绿色的宝石也不少,为啥不是绿宝石什么的呢?我们查阅其他的资料可以窥见一二,唐代另一位诗人温庭筠有写过一首《瑟瑟钗》中提到了瑟瑟的颜色和质感:“翠染冰轻透露光,堕云孙寿有余香。”可见“瑟瑟”应该还是半透明的,可透光。考虑到产地的因素以及古代贸易往来和交通工具等,天青石和方钠石的可能性最大。

那弄清楚“瑟瑟”的颜色和质感之后,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画面感就呼之欲出了。不得不佩服白居易的文笔技巧,宝石是静态的,固态的,而水是动态的,液态的。用宝石来比喻水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细想却意外地贴切、恰当。其实用宝石来形容水波白居易还不是第一人,唐朝之前的南梁有个皇帝叫萧纲他写过这样一句诗:“风开玛瑙叶,水净琉璃波。”用玛瑙形容叶子,用琉璃形容水波,也是非常神妙的写法了。

在白居易之后,还有一些唐代诗歌也用“瑟瑟”来形容颜色,比如韦庄的《乞彩笺歌》“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殷文圭的《题吴中陆龟蒙山斋》:“花心露洗猩猩血雪,水面风披瑟瑟罗。”这样的“瑟瑟”不但有蓝绿色之意,更兼具抖动的动态美感。但是自唐代以后宋一代的领土不断缩小,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瑟瑟”也就慢慢失去了作为宝石在这层意思,回归到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形容颤抖或者比拟琴声的说法。

其实,文化历来都是与政治、经济分不开的,避开当时社会宏观大背景单独谈文化水准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我们今天的汉语当中有数不清的外来语,这是我们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试想如果白居易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他又会用什么新词来形容当年所见的景色呢?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灯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