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北京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镇,遗址主体为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燕文化遗存。遗址核心区现存西周时期夯土城墙、城内居址和城外墓葬,城内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祭祀遗存、手工业遗存。城外墓葬区已发掘墓葬300余座,其中不乏高等级贵族墓葬。

城墙基址

52号墓发掘现场
遗址出土有青铜器、刻字甲骨、玉器、漆器、原始瓷器等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伯矩鬲、堇鼎已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成为北京悠久历史的重要符号。青铜器克盉、克罍中 “命克侯于燕”等铭文首次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分封制的记载。大量陶器反映出本地土著、姬姓周人和殷遗民等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的现象。

伯矩鬲

克盉
1962年,黄土坡村的村民在自家打井时发现了两件青铜器,琉璃河遗址得到了考古学界的重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首次对琉璃河遗址进行科学调查和试掘。
1972-1978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房山县文教局等单位对琉璃河遗址的城墙和墓葬区进行了考古发掘。

197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72级同学发掘琉璃河遗址合影
1981-198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黄土坡村的墓葬区,发掘墓葬200余座。
1995-199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了城内居址区。

城墙发掘现场(1996)
201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再次对城内居址区进行了发掘。
琉璃河遗址是国内少见的西周城址,遗迹类型丰富、遗物内涵复杂,不仅是北京三千余年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