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古人在中秋节吃的月饼都有什么馅儿?

2024-10-04 08:45:02


年年岁岁花月相似,岁岁年年人景不同。不知不觉间,庚子年的中秋节又不约而至。中秋回家团圆赏月,促膝共叙天伦之乐,已是中华大地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永恒主题。在这其中,吃一枚月饼,更是中秋时分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

如今的人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早已脱离了苦日子,过上了好日子,物质生活愈加丰盈的同时,中秋节的月饼也日新月异,变得五花八门。单从月饼的馅料上说,就有枣泥、豆沙、莲蓉、芋泥、凤梨、瓜酱、蛋黄、咸肉之分,而近几年变化形成的抹茶红豆、牛奶芝麻、绿茶瓜子、山楂话梅、素卤肉豆等新式馅料更是延伸了消费者的味蕾,不禁让人感叹月饼的身价堪比荧屏里的明星。这虽说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展现出国人的创新意识和经济的快进水平。

不过,月饼不是新世纪的产物,唐朝时,中秋节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与之相伴的月饼类似物也同时出现在了中秋之夜。如《唐书》里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再如《洛中记闻》里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又听闻新科进士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赠予新科进士们享用。但中秋节兴盛于两宋,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同时期的周密在《武林旧事》里也提到过“月饼”二字。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的月饼是从宋朝起才脱胎于大众糕点而独成一家的。

吴自牧的《梦梁录》

宋朝的月饼又叫“荷叶”,后又衍生出“金花”、“芙蓉”等其它雅称,制作方法也比较讲究。如苏轼在《留别廉守》里说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由此可知,宋朝的月饼馅料是用饴糖和油酥做成的,这便是今天的莲蓉和五仁两种月饼最早的雏形。然而,宋朝的月饼馅料单一,同其他糕点几无差别,这与宋朝人向来偏爱于清淡口味的饮食习惯不无关系。

两宋以后,西方文艺复兴蔚然成风,明朝的月饼馅料也由此丰富起来。例如明朝官员沈榜在其编著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沈榜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当时已经用水果来制作月饼的馅料,而且价格较高,动辄百钱一个,普通民众一般不具备大量消费的资格。

到了清朝,中秋节的月饼已经有了质的突破。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专门讲过一种叫“刘方伯月饼”的制作用料:“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儿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将松仁、核桃仁等各种坚果的内核研制成末,再加入冰糖,吃起来不会感到很甜,但又香软绵柔,这样的馅料已经与今天的五仁月饼没有丝毫差别。

清乾隆时期另外一本美食著作《醒园录》也同样提到过五仁月饼的馅料组合方式。“其馅料,用核桃肉去皮研碎半斤,松子、瓜子二仁各二两,香圆丝、橘饼丝各二两,白糖、板油(如入饴糖,即不用板油矣)。”与《随园食单》有所不同的是,《醒园录》里的五仁月饼,其馅料中还加入了橘子皮制作而成的橘丝,并在橘丝中放入食用色素,使其颜色各异,以增加外观美感。这与早些年市面上广为流行的经典手工月饼毫无二致。

随园食单

除此之外,清代讷音居士续写的《三续金瓶梅》也提到过各式馅料的月饼:“有定做的桂圆月饼、山楂月饼、八宝月饼、夹沙月饼”这也说明,清朝的月饼馅料已经相当成熟。

到了民国,不管是市井之家还是穷乡小农,月饼已经成为八月节的必备品。月饼的馅料应有尽有。1889年,广州一家名叫莲香楼的食品店正式营业,最先以售卖各类糕点为主,此后,发展成以月饼为特色的大型甜食店,并且接受加工订货。另有一家名叫陶陶居的月饼店更是品类多样,花式繁杂。单是月饼的名字就有“陶陶可观月、七星伴月、陶陶居上月、桂子蟾蜍月”等品类。馅料更是有“四黄莲蓉、双黄莲蓉、核桃烧鸡、冬笋鸭腿、鸡油双黄”,许多馅料哪怕放在今天也是别具一格,独出心裁。

陶陶居月饼名录

纵观月饼发展史,我们可以得见,古人吃的月饼还是相当丰富的,尤其是明清民国时期,月饼的馅料种类多、创意多,既有美学范式的延伸,又有色香味带来的食欲,比起今天快餐式的流水月饼,更具有一种别样的节日意义。

陶陶居月饼种类及价格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灯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2